南昌[南昌市下轄縣]

南昌[南昌市下轄縣]
南昌[南昌市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昌縣隸屬江西省南昌市,介於北緯28°16′~28°58′、東經115°49′~116°19′之間。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南昌市南部;是江西省首府首縣,江西省第一個百強縣。東接進賢縣,南鄰宜春豐城市,西、北與新建區隔贛江相望,東北瀕鄱陽湖,三面環抱南昌市主城區。距南昌市中心15公里;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漁業重點縣,享有“江南糧倉”、“魚米之鄉”等美譽。南昌縣面積1810.7平方公里;轄7個鄉9個鎮、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銀三角管委會;2017年,戶籍總人口1039778人,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782億,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9.2%。南昌縣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千年古縣,公元前202年漢大將灌嬰築城建縣,至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也是南昌採茶戲的發祥地。境內有古建築、古遺址30多處,列如曹雪芹祖籍故居、明末清初所建的永木黎村等。2006年南昌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授予"神州千年古縣"。南昌縣於2006年正式列入"大型電視文獻片-千年古縣"序列。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投資潛力100強。

歷史沿革

南昌[南昌市下轄縣] 南昌[南昌市下轄縣]

區域形成及歷史演變過程:南昌境域古屬揚州。史家一般認為: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始置南昌縣。上隸長沙王國,直隸豫章郡。

置縣之初,南昌縣境包括今南昌、新建、豐城、進賢4縣及附近一些地域,面積約為7500平方公里。

新莽時期,南昌縣曾改稱宜善縣,直隸九江郡。

東漢、三國、晉,南昌縣隸豫章郡。

魏文帝黃初二年封孫權為王,南昌縣屬吳國。孫權析縣南境為富城縣(今豐城),自此南昌、豐城分治。

隋、唐(589年~742年),南昌縣改稱豫章縣,隸屬洪州。

唐寶應元年(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諱,豫章縣曾改名鍾陵縣,隸屬洪州。

南昌縣城建 南昌縣城建

唐貞元元年(785年)復名南昌縣,自此再未更名,隸屬洪州。

北宋興國六年(981年),析西境置新建縣,自此南昌、新建分治。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升進賢鎮為進賢縣,自此南昌、進賢分治。

南宋,昇州為府,南昌縣隸屬隆興府。

元,南昌縣隸屬隆興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因避裕宗名諱,隆興路更名龍興路。

明洪武八年(1375年),南昌縣隸洪都府。洪武九年起,至清代(1664年~1911年),隸屬南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至3年隸屬江西省豫章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南昌設市,市、縣分治。南昌縣直隸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起,隸屬江西省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起,隸第十一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起,隸第一區。

新中國成立(1949年)後,隸屬南昌專區。1958年9月,劃歸南昌市轄。1961年7月,劃歸宜春專區轄。1967年11月復劃歸南昌市轄。

朝代年號年份縣名隸屬上隸範圍/面積備註
漢高帝五年 前202年 南昌縣 豫章郡 長沙王國 南昌新建、豐城、進賢4縣及附近一些地域/7500平方公里
新莽時期 公元9年 宜善縣 九江郡
東漢 公元25年 豫章郡
三國 魏文帝黃初二年 公元221年 吳國 孫權析縣南境為富城縣(今豐城),自此南昌、豐城分治。
隋唐 公元589年~742年 豫章縣 洪州
寶應元年 公元762年 鍾陵縣 洪州 因避代宗李豫名諱
貞元元年 公元785年 南昌縣 洪州
北宋 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 南昌縣 洪州 析西境置新建縣,自此南昌、新建分治。
崇寧二年 公元1103年 南昌縣 洪州 升進賢鎮為進賢縣,自此南昌、進賢分治。 昇州為府
南宋 公元1163年 南昌縣 隆興府
元代 公元1271年 南昌縣 隆興路
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 南昌縣 龍興路 因避裕宗名諱
洪武八年 公元1375年 南昌縣 洪都府
洪武九年 公元1376年 南昌縣 南昌府
民國 民國元年至三年 公元1912年 南昌縣 江西省豫章道
民國十五年 公元1926年 南昌縣 江西省 南昌設市,市、縣分治。
民國二十一年 公元1932年 南昌縣 江西省第一行政區
民國二十八年 公元1939年 南昌縣 第十一行政區
民國三十一年 公元1942年 南昌縣 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 南昌縣 南昌專區
1958年9月 南昌縣 南昌市
1961年7月 南昌縣 宜春專區
1967年11月 南昌縣 南昌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南昌縣地圖區劃 南昌縣地圖區劃

2000年12月8日,撤銷蓮西鄉,劃歸蓮塘鎮(贛民字[2000]372號批覆)。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渡頭鄉,劃歸幽蘭鎮(贛民字[2001]482號批覆)。200l年11月15日,撤銷滁槎鎮,劃歸尤口鄉;撤銷小藍鄉,劃歸蓮塘鎮;撤銷新聯鄉,劃歸(不含創業、東陽、東方、東升、東風村委會)塘南鎮;創業等5個村委會劃歸涇口鄉(贛民字[2001]520號批覆)。2001年12月10日,撤銷尤口鄉建制,設立鎮建制並更名為昌東鎮(贛民字[2001]581號批覆)。

2004年底,南昌縣轄11個鎮、7個鄉:蓮塘鎮、向塘鎮、昌東鎮、蔣巷鎮、三江鎮、幽蘭鎮、塘南鎮、岡上鎮、武陽鎮、廣福鎮、麻丘鎮、南新鄉、塔城鄉、涇口鄉、八一鄉、黃馬鄉、富山鄉、東新鄉。其中,昌東鎮、麻丘鎮委託南昌高新開發區管理。

區劃現況

南昌縣 南昌縣

2014年,南昌縣轄16個鄉鎮、1個國家級開發區(小藍經濟開發區)和銀三角管委會 ,分別為:蓮塘鎮、向塘鎮、蔣巷鎮、三江鎮、幽蘭鎮、塘南鎮、岡上鎮、武陽鎮、廣福鎮等9個鎮;南新鄉、塔城鄉、涇口鄉、八一鄉、黃馬鄉、富山鄉、東新鄉等7個鄉。南昌縣有264個村委會和71個居委會及社區。 政府駐蓮塘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昌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鄱陽湖之濱。介於北緯28°16′~28°58′、東經115°49′~116°19′之間。由東至西寬36公里,從南至北77公里。東接進賢縣,南鄰豐城市,西、北與新建區隔贛江相望,東北瀕鄱陽湖,三面環抱南昌市主城區。距南昌市中心15公里,幅員面積1810.7平方公里。

地貌

南昌縣屬鄱陽湖平原地區。地勢南高北低,呈緩慢傾斜狀。隆起與下降,變化微小。除幾條近南向北分布的帶狀、壟崗狀局部低丘外,均較平坦。全境耕地面積占44.96%,水面占29.71%,草洲、窪地占6.51%,村莊、道路、圩堤占16.69%,山地占2.13%。

全境無山脈。總觀地貌,東北為湖濱平原;中部為平原,在河床之間尚有一定面積的南北向分布的壟崗狀階地;東南部為低、殘丘,近河分布有一定面積的沖積平原。全境平均海拔高度25米。南端平均50米以下,最高點白虎嶺主峰181米;北端平均17米左右,最低點南新鄉蘆王村14.7米。

氣候

銀三角管委會 銀三角管委會

南昌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帶。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由於受地理位置及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春季多雨伴低溫,春末初夏多洪澇,盛夏酷熱又乾旱,秋風氣爽雨水少,冬季寒冷霜期短”的氣候。年平均氣溫達到17.8℃,年平均日照1603.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1662.5毫米,年平均霜期89天。

水系特徵

南昌縣境內水系發達,贛江、撫河、清豐山河穿過境內,平均入境徑流量約870億立方米,溝渠縱橫交錯,湖泊、池塘星羅棋布。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

南昌縣境內水產資源豐富,屬全國漁業重點縣之一。淡水魚類主要有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黃顙魚、鱔魚、泥鰍等120多種,有甲魚、烏龜、淡水白鯧、羅非鯽魚、吳郭魚、桂魚、銀魚、團頭魴等名貴魚類;蝦類有沼蝦、溪蟹、中華毛蟹、青蝦等10多種;貝類有中國肩蚌、江西楔蚌(河蜆)、淡水殼萊、湖蛤、田螺、推實螺等50多種。

生物資源

南昌縣政區圖 南昌縣政區圖

南昌縣植物資源有200多種,傳統樹種有樟樹、苦楝、馬尾松等;特種經濟林木有泡桐、水杉、茶等;藥用植物已發現和利用的有麥冬、地黃、蔓荊子、生地、澤瀉、薏米、菊花、黃介子、金銀花、芡實等40多種,以蔓荊子、芡實為大宗。花卉有黑蘭、君子蘭、四季海棠、紫茉莉等名貴品種30種。著名的土特產主要有三江荸薺、三江蘿蔔醃菜、塔城豆豉、萬舍大蒜、塗家洲韭菜、麻丘蓮藕、小藍芹菜等。

南昌縣林業用地(含園林)約7.3萬畝,占3%,南昌縣動植物資源種類豐富,共有植物120餘種,動物240餘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9種,以河豚、白頭鶴最為珍貴。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南昌縣戶籍總人口為1039778人,比上年末減少9299人。按計生口徑,全年出生人口14041人,出生率為13.46‰;死亡人口7577人,死亡率為7.27‰;自然增長率為6.2‰。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13:1。

民族

2010年,南昌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834096人,占總人口的99.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601人,占總人口的0.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8628人,增長了1.05%,占總人口比重減少了0.0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524人,增長了48.65%,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03個百分點。

經濟概況

綜述

南昌縣 南昌縣

2015年,南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0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4%。

2016年,南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66.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3%。

2017年,南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3%。三次產業占比為7.2:65.1:27.7。人均GDP達88244元,同比增長15.8。

2017年,南昌縣財政收入跨越110億元,累計完成116.1億元(市口徑),同比增長10.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3.8億元(市口徑),同比增長7.7%。財政總收入、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連續7年在全省領先領跑。全年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達84.2%,近四年稅收占比均保持在80%以上。

第一產業

南昌縣農業園 南昌縣農業園

南昌縣是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大縣,素有“魚米之鄉”和“江南糧倉”之譽。南昌縣糧食總產邁入20億斤產糧大縣行列,生豬出欄、家禽出籠、蔬菜總產、水產品起水量繼續位居全省前列;有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和全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點縣三大“名片”;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數繼續穩居全省第一。

南昌縣境內盛產水稻、大豆、油菜籽、花生、甘蔗、茶葉、蔬菜、水果等農作物。有“南昌白豬”、“鄱湖野鴨”、“肉牛”、“蓮塘麻鴨”、“南昌灰鵝”等名優品種。

2017年,南昌縣農業實現總產值94.9億元,增長5.8%,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實現增加值58.2億元,可比增長4.2%。其中,種植業實現增加值29.4億元,增長7.4%;林業實現增加值0.38億元,增長6.5%;牧業實現增加值13.7億元,下降1.6%;漁業實現增加值13.1億元,增長3.8%;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6億元,增長9%。

2017年,南昌縣糧食播種面積14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1.5萬公頃,油料播種面積0.75萬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01.2萬噸。其中,早稻產量42.2萬噸,雙季晚稻產量53.6萬噸;全年蔬菜產量66.9萬噸,比上年增加14063噸,增產2.1%;油料產量1.15萬噸,比上年減少197噸,減產1.7%;全年肉類總產量11萬噸,下降19.2%,其中:豬肉產量8萬噸,下降19.4%;禽肉產量2.9萬噸,下降14.5%。生豬年末存欄40.2萬頭,下降19.6%;生豬出欄95.1萬頭,下降16%。家禽存籠1121.1萬羽,下降24.9%;家禽出籠2300.7萬羽,下降16.5%。禽蛋產量9.9萬噸,下降13.4%;全年水產品產量15.4萬噸,增長4.1%,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13.4萬噸,增長4.2%。

2017年,南昌縣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21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37家,市級8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居全省縣市第一;家庭農場7720家,新增130家;農民合作社1429家,新增46家;種養大戶6892戶,減少1799戶。“三品一標”企業和產品均占全市1/3,其中有效使用“三品一標”企業78家、新增2家;產品318個、新增13個。

第二產業

開發區行政大樓 開發區行政大樓

工業

2017年,南昌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189.6億元,增長10.6%。分註冊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81.3%,股份制企業增長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20.3%,其他經濟類型增長1%;分五大行業看:食品飲料業總產值233.9億元,增長10.2%,輕紡服裝業總產值112.1億元,增長25.9%,醫藥醫器業總產值107.6億元,增長6.5%,汽車汽配業總產值256.4億元,增長2.4%,電機電器業總產值91.2億元,增長20.2%。

2017年,南昌縣非公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982.5億元,同比增長16.6%,占全部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82.6%,較上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南昌縣25家高技術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46.8億元,同比增長7.7%。

2017年,南昌縣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7.28億千瓦,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76.5億元,增長1.9%;實現利稅90.1億元,增長0.19%;實現利潤66.6億元,增長15.7%;產品產銷率達99.73%。

2017年,南昌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發展到315家, 新增41家(其中年報新增26家)。全員勞動生產率38.2萬元/人,同比增長13.2%;反映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綜合指數344.16%,比上年增長13.7個百分點。

建築業

2017年,南昌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5.4億元,增長16%。南昌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45家,實現總產值1096.9億元,增長16.2%。

小藍園區

2017年末,小藍經開區落戶企業643家,其中投產551家,在建35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82.5億元,增長13.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6億元(含江鈴股份),增長4.8%;實現利潤81.8億元,增長14.7%。

第三產業

2017年,南昌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億元,增長14.9%。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4.8億元,增長16.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0.2億元,增長9.9%。分行業看,批發業 34.2億元,增長14%;零售業132.1億元,增長15.1%;住宿業1.4億元,增長8.6%;餐飲業11.3億元,增長16.1%。

2017年,南昌縣限上批零住餐業零售額90.8億元,增長18.1%。從商品銷售類別看:日用生活消費品保持較快增長。糧油、食品類實現零售額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1.4億元,增長21.4%;日用品類2億元,增長20%。汽車銷售繼續快速增長。汽車類實現零售額27.5億元,增長16.9%。與消費升級相關商品快速增長。家具類實現零售額3.7億元,增長27.4%;通訊器材類0.4萬元,增長26.1%。

2017年,南昌縣簽約項目106個,實際利用外資5.6億美元,增長20.2%。其中現匯進資1.2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208.2億元,增長20.3%。其中省外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進資122.9億元;出口創匯實現65.9億元,增長3.2%。

2017年末,南昌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945.3億元,比年初增加229.9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47.9億元,比年初增加25.8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458.6億元,比年初增加50.3億元。其中:城鄉居民貸款270.8億元,比年初增加54.5億元。

2017年,南昌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5.5億元,增長6.1%。全年共接待遊客1302.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3.6億元。

南昌縣地標 南昌縣地標

社會事業

科研

2017年,南昌縣共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2個。全年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5項,其中,技術發明2項,科技進步3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2786件,授權專利2224件;簽訂技術契約48項,技術市場契約成交金額5.28億元,其中,技術開發契約成交額854.65萬元。

教育

蓮塘一中 蓮塘一中

2017年,南昌縣高中招生4596人,在校生15081人,畢業生5786人;南昌縣國中招生12895人,在校生36758人,畢業生11826人;國小招生14580人,在校生81494人,畢業生1223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74人;幼稚園在園幼兒 29770人。

文化

2017年末,南昌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影院6家;鄉鎮文化站16個,鄉鎮民間劇團6個。全年共送戲下鄉224場,送電影下鄉4144場,送書下鄉21000冊。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0.3萬戶,廣播電視覆蓋率為100%。

衛生

2017年末,南昌縣共有縣級衛生機構6個,其中:醫院2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鄉鎮衛生院19個,村衛生室263個。南昌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95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122人,註冊護士1518人;醫院和衛生院共有床位1861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663張;南昌縣居民醫保參保人數89萬人,參保率達到109.9%。

人民生活

2017年末,南昌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87元,較去年同期增收2892元,同比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17元,較去年同期增收1506元,同比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9,恩格爾係數為34.6%。

社會保障

2017年,南昌縣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與就業、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等五項民生支出累計完成75.3億元,同比增長16%。新增城鎮就業8603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347人。全年累計向城鎮低保0.42萬戶0.79萬人發放資金3908萬元;累計向農村低保2.1萬戶3.25萬人發放資金9994萬元;累計向農村醫療救助2.33萬人次,救助資金1860萬元;累計向城鎮醫療救助1.25萬人次,救助資金1002萬元。

交通

2017年,南昌縣公路通車裡程3354.5公里;境內橋樑227座,內河航運航道里程298公里。2017年實現客運周轉量0.59億人公里/年,增長8.6%;實現貨運周轉量44.5億噸公里/年,增長9.1%。

南昌縣承東啟西,貫通南北,105國道、316國道、320國道3條和京九鐵路、浙贛鐵路、浙皖鐵路穿越縣境;境內有全國第二、江南第一的向塘鐵路貨運編組站;縣城距南昌市中心15公里,距南昌昌北國際機場30公里;贛江水道直達長江;贛粵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公路(G60)、福銀高速公路(G70)三條穿境而過,以6小時行程對接長珠閩,為泛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經濟輻射的最佳結合點。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黃河陣

黃河陣 黃河陣

黃河陣在南昌縣蔣巷鎮北望、白岸等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邊的河灘沙地上,擺上據說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黃河陣。燈陣由1.3長的竹竿構成,大約每間隔一米就豎著一根或紅或綠的竹竿,竹竿上面則有一盞蓮花底座的油燈。據當地傳說,黃河陣由通天教主金簫、銀簫、碧簫三姐妹所創。千百年來,三簫娘娘被視為平安、幸福的庇護神,所以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一直走完別回頭,象徵著一帆風順、幸福平安。還有人說,九曲黃河陣是因其路線三回九轉,寓意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而得名。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南昌縣塔城鄉鳳崗村劉蜀陡等人合辦崗下劉家戲班,編排大戲演出,演員行當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當,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採茶戲從鄉村進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為南昌採茶戲。2008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塘南賀郎歌

塘南賀郎歌 塘南賀郎歌

塘南賀郎歌流傳於南昌地區鄉村,是舉辦婚慶禮儀、洞房花燭之夜必備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曲目眾多,歌詞文采飛揚,表現形式豐富、氣氛熱烈。既有一人獨唱部形式,也有眾人共同喝彩環節,是南昌縣地區婚慶喜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塘南賀郎歌多為一人領歌,眾人喝彩,並有嗩吶伴奏。以唱兩首賀郎歌吹奏兩首嗩吶伴奏音樂交替進行為表演形式。賀郎歌的曲調固定,但是歌詞卻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些優美歡快的曲調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財富和知識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傳於三江鎮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農曆八月十八是三江鎮南街村蔡家舉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傳近千年之久。

抬故事,用故事架(一張四方的桌面,面積約130cm*130cm,四個桌腿很短,約20cm高;四周圍了一圈矮矮的鐵柵欄,約10cm-15cm高;桌面中間豎有一到兩根木樁,用來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員,使其保持站立姿勢不滑到;故事台左右兩邊套有麻繩,供扁擔穿過)抬起來。抬故事的內容取材於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習俗表演。

南昌燈棍節

燈棍節 燈棍節

南昌燈棍節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是村里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兩點,村裡的男丁紛紛聚集到村前廣場,用魚叉把直徑1.5尺、長約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樹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共分三節,頂端一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豎起後,底部四周綁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整個儀式大約十分鐘。

儀式結束後,村里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正月十六零時,放下燈棍,意思是春節已經過完,人們又要開始為一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來。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其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表現豐富,形式多樣。即可單獨表演,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南昌縣地區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


板燈龍

板燈龍 板燈龍

南昌縣塔城鄉北洲村板燈龍歷史源遠流長,從明代以前一直流傳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板燈龍全長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盞燈籠,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晚上,共有600多人參與演出。

以上資料來源:

名優特產

南昌縣境內有 “鄱湖野鴨”、“蓮塘麻鴨”等名優品種, 花匯寶蜂蜜系列、稻香園風味豆豉系列產品、“皇禽”風味烤滷系列食品、綠滋餚葛粉系列、三江口多味蘿蔔醃菜系列、國鴻紅燒肉、野鴨抱田螺、三江牛湯鍋、旱上江水魚、羅漢狗肉、黃氏肚包雞等美食特產。

風景名勝

綜述

南昌縣境內有古建築、古遺址30多處;名勝古蹟有曹雪芹祖籍故居、明末清初所建的永木黎村等。 主要旅遊風景點有:鳳凰溝風景區;澄碧湖公園;武陽曹雪芹祖籍曹駱村;幽蘭鎮東禪寺、地藏寺、龍華寺;塘南令公廟;岡上月池“教授”村、道士洲森林公園、蟬師嶺風景區;黃馬白虎嶺風景區;廣福永木黎村、唐永王李磷古居;三江後萬古村等列為我縣可開發的旅遊資源景點。

2017年,南昌縣共有國家4A級景區1家、國家3A級景區7家、省3A級鄉村旅遊點3家、市鄉村旅遊點19家。

主要景點

鳳凰溝風景區

鳳凰溝風景區 鳳凰溝風景區

鳳凰溝風景區,位於南昌縣黃馬鄉,國家4A級景區,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區建設面積為8平方公里,由生態茶業展示園、觀賞植物展示園、蔬菜瓜果展示園、果業展示園(百果園)、高效蠶業展示園、水產展示園(漁樂苑)、生態養豬示範園、農作物品種展示鑑定站(白浪湖度假村)、農機展示館等組成。

三江後萬古村

三江後萬古村 三江後萬古村

三江鎮後萬古村,位於南昌縣三江鎮,距省會南昌市40公里,為南昌縣望族名村,自北宋神宗年間,古兵部尚書、愛國先賢萬迪公始遷至此,迄今800餘載。歷朝金榜題名之進士有記載者就有15人。村內有萬芳園之迪公銅像,迪公古墓、道光古井、必大之門、金榜旗桿石、石堤十八坡及明朝民居建築群等名勝古蹟。主要景點:後萬古村、南街古村、百花洲垂釣中心。地方戲劇、傳統工藝製作等遊客參與。

三江鎮前後萬古村是該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又被南昌市評為十佳旅遊景觀古村,2013年被南昌市旅遊局評為南昌市鄉村旅遊點。

岡上“教授村”

岡上教授村 岡上教授村

岡上鎮月池熊村是聞名全國的“教授村”。先後走出了300餘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碩士、副教授、教授,成為聞名遐邇的“教授村”。

月池熊氏的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慶年間。 從古以來,熊氏家族就人才輩出。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興盛時期,月池人考上進士、榜眼、探花、舉人和秀才的可謂不勝枚舉。當時進士以上修建的排房,在月池連成了片,統稱“大夫地”。據統計,全村竟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碩士研究生50餘人,副教授以上職稱的260餘人,僅在北京大學任副教授以上的就有十幾名。

蜚英塔

南昌蜚英塔 南昌蜚英塔

蜚英塔,俗稱寶塔,位於麻丘鎮寶塔村南。此塔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為傳統樓閣式磚石建築,座北朝南(360°),平面呈六角形,底層實測每邊長3.2米,塔基用長方形紅砂石砌築。塔身七層,層間為青石板岩,塔內有磚階,可由塔內轉至外檐鏇攀至頂層,磚檐為五層平鋪疊澀出檐,含塔剎總高35米。第三層正面嵌一塔碑:右書“龍飛天啟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刻“蜚英塔”三字,左書“東閣大學士癸未狀元朱國祚題西川左藩伯丙戌會魁周著鼎建”。原塔左有唐建阿縟寺,早年被毀。

澄碧湖

蓮塘澄碧湖 蓮塘澄碧湖

澄碧湖,位於南昌縣蓮塘鎮,總面積1500畝,現已開闢為公園。澄碧湖是江西省南昌縣城一座以休閒娛樂為主題的多功能生態公園,於2004年6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公園分南北兩苑,南苑又名文化廣場,面積120畝,四面環水,三橋貫通,供市民休閒娛樂。北苑緊靠澄湖北大道行政辦公區,規劃面積238畝,以集會升旗、休閒觀光等功能為主。澄碧湖公園先後被評為南昌市“十大夜景”、南昌市一級三星級公園。

塘南令公廟

塘南令公廟 塘南令公廟

塘南令公廟,座落於塘南鎮柘林街,位於撫河支流北岸。據廟內碑刻記載,該廟始建於南宋末年,是為了紀念唐代名將張巡而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農曆7月17日深夜,日軍分別從尤口范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昌東鎮)、荷埠周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麻丘鎮)兩個據點出動100多人,手持刀槍,帶著惡狗奔向20多里外的塘南地區進行殘酷的“三光”大掃蕩。柘林街令公廟是日冠集中屠殺村民的主要地點。

塘南令公廟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游山風景區

幽蘭鎮馬游山風景區 幽蘭鎮馬游山風景區

馬游山風景區,地處幽蘭鎮青嵐湖畔,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此游過戰馬而得名,總面積3000畝。旅遊區內有東禪寺、觀音廟、地藏寺三個佛教勝地。馬游山上古樹奇花飄香,湖域銀魚、白鷺成群,寺廟香客遊人不斷,堪稱南昌地區著名旅遊景點。

歷史名人

據光緒版《南昌縣誌》和其他有關資料記載,從開設科舉制度開始,南昌縣歷代文科中取的有狀元1人,榜眼2人,進士598人,舉人1048人;武科中取的有探花1人;入志並立傳的知名人物達1617人之多。如“下陳蕃之榻”的徐孺子,出使金國不辱使命的京鏜(宰相),晉代著名道家創始人之一的許遜,以主管國家財政政績顯著而升遷至副相的陳恕(其子陳執中後承父業,直至位居相職),驍勇善戰而令倭寇聞風喪膽的劉顯、劉挺父子,以文才冠絕一時並參與編輯四庫全書的彭元瑞等。

古代

王定保(870~954),唐末光化進士,吳融之婿。唐末小說家,定保著有《唐摭言》十五卷。

宋齊丘(887~959),本字超回,改字子嵩,古南昌縣人。南唐名臣。

京鏜(1138~1200),字仲遠,晚號松坡居士,古南昌縣人。南宋名相、詞人。封翼國公。

石孝友,南宋詞人,字次仲。填詞常用俚俗之語,狀寫男女情愛。仕途不順,不羨富貴,隱居於丘壑之間。

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稚(或寫作異體字“穉”),字孺子。是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

近現代

梅汝璈(1904~1973),近代法學家,字亞軒。1946~1948年,梅汝璈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時任教育次長兼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顧毓琇先生曾贈劍與梅先生,並稱他為壯士。

黃秋園(1914~1979),著名國畫大師,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人民美術出版社、台灣錦繡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被列為自晉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國美術巨匠之一。

公劉(1927~2003),現代著名詩人,原名劉仁勇、劉耿直。1956年到解放軍總政治部任職,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回歸詩壇以後,出版的詩集有《尹靈芝》、《自花·紅花》、《離離原上草》、《仙人掌》、《母親—長江》、《駱駝》、《大上海》、《南船北馬》等。

古龍,本名熊耀華,“古龍”是其筆名,1937年出生於中國大陸(或說1936年出生於香港),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華他的影響超越台灣地區,而與金庸、梁羽生一起被公認為現代武俠小說最有成就的三大家。

城市榮譽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

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

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先進縣

國家科技進步示範縣

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

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全國供銷合作工作先進縣

全國科普示範縣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縣

全國一事一議規範管理縣

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縣級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建築之鄉

全國柔力球之鄉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